陆丰市图书馆“国学知识教育”讲座方案
一、活动目的:
国学,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,它涵盖了两汉经学、魏晋玄学、隋唐道学、宋明理学、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、汉赋、六朝骈文、唐宋诗词、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、学术体系。中国历史上“国学”是指以“国子监”为首的官学,自“西学东渐”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“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”。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特开展本次讲座。
二、活动对象:
学生
三、活动地点:
林启恩纪念中学
四、活动时间:
2017年11月5日
五、主讲人:
沈奋(林启恩纪念中学党总支副书记、工会主席,中师政治高级讲师)
六、活动要求:
活动结束后上报活动小结、照片
陆丰市图书馆
2017年10月25日
“国学知识教育”讲座总结
本次讲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它有利于营造学习中华文明的氛围,从而使年轻一代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,为日后成长奠定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。
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"国学教育",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,接受人文精神熏陶,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,增强民族凝聚力,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,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,提升发展"软实力";
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通过"国学教育",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国学精粹,为今后一生铺垫正确的道德基础,厚积人文底蕴,激发民族精神,存留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,播撒民族文化的种子,在心里生根发芽,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,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;
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国学的主体内容与现代文明是一致的,特别是"四书"、"五经"等经典,里面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。如孔子的"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"的思想,儒家文化中的"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"的精神,"厚德载物"、"知义明耻"、"和为贵"的思想,是国学精粹,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,仍是当今社会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,是健康人的基本素质。屈原的爱国思想、范仲淹"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"的无私胸怀,这些都是现代文明所应提倡的;
作为中华民族、炎黄子孙的个体,树立学习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尊,深刻理解内涵,尤其是理解"修身"、"立德"等传统道德文化关于为人处世的论述,指引立身行事,潜移默化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处事习惯,"化"于日常学习、生活、工作,可以提高内在修养、创造无限社会价值;开展"国学教育",可以塑造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、有利于"育人德为先"的养成教育,符合"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"精神。
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"国学"博大精深。开展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"国学教育",可以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,可以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情趣,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,有利于学生构建健康的精神家园以及健康的人格素养。例如"经典诵读"有助于学生知义明礼、精炼语言功底,培养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,集育人、学习功能为一体,学生既长了知识,又学会了做人;"传统书法、绘画、技艺"可以提高个人素质和培养多种能力。"国学教育"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。
如今,外来文化、网络文化等所谓“流行文化”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,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“营养不良”,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、自私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。
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,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。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:重知识,轻道德;道德伦丧,世风日下;贪图享受,无法承受挫折等。
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,经典中承载的 “仁义忠恕孝悌礼信”的道德伦理观,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,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。通过学习,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,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,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,走进他们的家庭,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,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“指南针”因此,在物欲横飞的今天,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。而国学经典的教育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养,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;让孩子乐于孝悌, 学会感恩;让孩子们学会“设身处地,将心比心”;让孩子学生明是非,学会反省,知错能改。
